从禅宗的角度看做善事的福德与功德

 

发布: 2014-11-01 16:12:19   作者: 达义法师   来源: 湛山精舍   

 

  在《六祖坛经》疑问品中,韦刺史请问六祖惠能:「弟子听说达摩祖师当年度化梁武帝时,武帝问他:『我一生中建造寺庙,供养僧人,布施财物,广设斋会,有什么功德?」达摩祖师回答说:『没有功德。 』弟子不明白这个道理,希望和尚为我解说! 」到底做善事有没有功德?如何从禅宗的角度看做善事的福德与功德?下面我们来看禅宗关于梁武帝和达摩的这一段公案。

 

  1、达摩「一苇渡江」的故事

 

  菩提达摩,简称达摩,依照宝志和尚的说法,他是「传佛心印」的观世音菩萨化身。原是南印度香至国王的三太子,具有高度智慧,为人心地善良。父王驾崩在即,因王位之争致兄弟不合,他有感人生在世,名利得失犹过眼云烟,自愿舍弃王位出家从禅,做了和尚,追随老师般若多罗四十年,直至般若多罗圆寂。

 

  为了实现老师交给他「汝往震旦(中国),设大法药(禅),直接上根」的使命,达摩东来中国,在海上航行三年之久,于梁武帝普通元年,到达广州;当时的广州刺史萧昂也是个佛教徒,对达摩的到来热烈欢迎,并奏报梁武帝。梁武帝是一位很虔诚的佛教徒,做了许多善事,建了四百八十多座寺庙,度了好多僧众,他所主持编译的佛经就有数百卷之多。他还颁布《舍道诏》,宣布佛教为国教,全心全意护持佛法,将佛教推崇到最高的位置。在《梁书》等正史上都有记载。

 

  梁武帝听说达摩是印度佛国来的高僧,非常高兴,立即下令萧昂派人护送达摩到南京,以隆重的仪式来欢迎他。根据禅宗《碧岩录》记载,梁武帝以参禅就教于达摩,两人有一段对话: 武帝问达摩:「我就帝位以来,建造寺庙,印制经典,剃度出家僧侣,做了很多好事,有多大功德?」

 

  达摩回答:「并无功德.」

 

  武帝问:「何以无功德?」

 

  达摩答: 「您的善行,都是徒具形式的小德,有求回报。表面看起来有功德,

 

  实际上没有功德,您只能获得小小的果报」

 

  武帝问:「怎么样才是真功德?」

 

  达摩答:「以美妙圆融的清净智慧,忘掉做善事的自己,达到空寂无我的地步,是真

 

  正的功德,不是用世俗的手段去争取的。 」

 

  武帝问:「什么是至高真理中最首要的真义?」

 

  达摩答:「广大、清明、虚寂。到此境界,连真理的圣义都不存在了!」

 

  武帝问:「坐在对面与我论道的是谁?」

 

  达摩答:「不认识。」

 

  梁武帝不理解达摩对他做善事「并无功德」的评价。以为达摩祖师不懂佛法,自然「理不契机」,谈不拢了。达摩看到因缘还没有成熟,自知无法度化这位皇帝。他来到长江边,打算渡江到北方去,江边没有船,他摘下一根芦苇抛向江中,运轻功,飞身向江面一纵,双脚落在那根苇杆上,苇杆好似一只小船向江北驶去。达摩到了嵩山少林寺,面壁九年,在石洞留下《易筋经》和《洗髓经》。这是著名的「一苇渡江」的故事。

 

  因为梁武帝问的是「功德」,而不是「福德」;所以菩提达摩回答说没有功德,如果梁武帝问他做善事有没有福德,菩提达摩一定告诉他,你积了很多福德。应该如何从禅宗的角度看做善事的福德与功德,六祖回答韦刺史的提问,他说:「(梁武帝)实在没有什么功德可言。你们不要怀疑先圣(达摩)的话!梁武帝心存邪见,没有认识真正的法性。建造寺庙,供养僧人,布施设斋,这是种福田,不可将这福报当做功德。因为功德原本就在法身之中,不在修有漏的人天福报上。」

 

  六祖又说:「 能认识自性就是功,能视一切众生平等就是德。念念之间没有滞碍,常能见到本性的真实妙用,这就叫做功德。内心谦虚就是功,行为守礼就是德;从自性建立万法就是功,身心远离一切妄念就是德;念念不离自性就是功,应用万端而不染着就是德。若要寻求功德法身,只要依照这样去做,就是真正的功德。若真是修功德的人,心里就不会轻慢他人,而能普遍尊敬一切众生。若心中经常轻视他人,我执没有断除,自然不会有功;自己的心性虚妄不实,自然没有德;这是因为我执未除,自高自大而常常轻视一切的缘故。善知识!每一个心念都不分高低贵贱就是功,心行公平正直就是德;自修心性就是功,自修身行就是德。善知识!功德必须向内见到自性,而不是借着布施供养外求得到的。